看完的你,有没有也忍不住来一个“哈—欠——”?哈,那是被传染了呢!
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打哈欠。打哈欠通常与疲劳,压力,劳累过度,缺乏刺激和无聊联系在一起,但最近的研究表明它可能与大脑的冷却有关。 有一项研究认为,打哈欠能帮助我们的大脑降温。人脑就像电脑一样,对温度非常敏感,必须保持凉爽才能有效运转。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海克和普林斯顿大学研究者盖洛普通过解剖发现,相比很多医学教科书中的描述,人上颌窦的后壁要更薄,因此也更具有弹性。而打哈欠会让上颌窦像风箱一样扩张和收缩,把空气压向脑部,从而降低脑部温度。之后通过在大鼠脑中植入传感器,他们发现,大鼠在准备打哈欠时脑部温度较高,打呵欠中开始降低,之后快速降回打哈欠前的温度。
有研究表明,超过50%的人在看到打哈欠的视频之后的几分钟内会打哈欠,甚至只是听到哈欠的声音后,也会产生打哈欠的冲动。这种传染性哈欠并不仅仅不只是人类的专属。
根据资料显示,狒狒和人类曾经拥有共同的祖先,我们来看一下狒狒的实验。研究人员在403个小时内记录了狮尾狒狒身上出现的3229次打哈欠行为,研究人员定义了条件:如果接受者在刺激个体打哈欠之后的5分钟之内打了哈欠,则认为该接受者的反应受到了前一个刺激的影响;如果接受者超过5分钟才打了哈欠,则不认为该哈欠是受到了刺激个体的影响。
此外,为了考察刺激哈欠的特征对传染的影响,研究人员将狒狒的哈欠分为1、同时具有视觉和声音特征;2、只有声音特征的;即,接受者个体没有看到刺激个体打哈欠,但可以听到。
得到结果如下:
一、在刺激哈欠出现后的第二分钟,接受者打哈欠的频率更高(相比于五分钟内的其他时间)。
二、刺激哈欠和被传染的哈欠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类型匹配,比如,刺激个体打了一个哈欠,那么接受者个体也会回一个同样哈欠(这画面好美,投我以“牙龈”,报之以“牙龈”23333)。但这种匹配效应只在当刺激个体是雌性狒狒时出现,也就是说雌性狒狒的牙龈,喔不,是哈欠,更有感染力。
结果表明也就是说狒狒之间存在传染打哈欠的行为,而且这种传染性可以通过视觉和声音特征实现,这与在人类身上发现的结果是一致的。哈欠的传染效应可以理解为高度社会化动物之间为了同步行为的一种反应,因为社会群体中成员协调一致的活动可以促进社会凝聚性。另外,没有在未成年狒狒身上发现传染效应这一点与人类研究也是相似的。这种不敏感性可能反映了未成年个体在社会认知技能或是处理社会信息的相关脑结构的不成熟。
其次打哈欠会传染呢这可能与共情(Empathy: 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的处境,对他人情绪情感具备感受力和理解力)有关。具体来说,传染性地打哈欠被认为是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和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等认知过程的一种原始表达,这些认知过程使得我们能够具有共情能力,推测他人的想法和意图。
综上所述,随着神经机制研究的展开,更多的研究表明认为哈欠的传染效应源于更高级的社会情绪——共情,而非简单的模仿行为。
打哈欠也会传染?很多朋友看到这句话可能都不大相信,然而仔细想想,现实中仿佛真的是这样,当我们看到别人打哈欠的时候,自己很容易也会跟着打个哈欠;而当我们打哈欠的时候,很可能也会引起身边的人跟着打哈欠。
有人专门研究过这一现象,并且发现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甚至在人与动物之间也存在这种现象,当人们看到宠物狗或者牛等家畜打哈欠的时候,自己也会不自然的跟着打哈欠,甚至当我们看到“打哈欠”三个字的时候都有一种打哈欠的冲动。作者写到这里的时候已经打了三个哈欠了,您看到这里时,是不是也打了哈欠了呢?
真奇怪!打哈欠的传染性竟然这么强,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实际上“打哈欠传染”是人类在社群生活中沿袭下来的一种肢体语言,也是一种心理暗示。打哈欠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它在表达着多种意思,其生理上的意义是“我困了”,“我比较疲乏”,而在社交上的意义则表示比较放松,比如当两个陌生人在一起的时候,往往会因为不熟悉不了解而产生一种紧张感,但是一番谈话之后觉得对方没什么威胁,自己觉得比较安全和放松,然而又没有可聊的话题的时候,这时候人就很容易打哈欠,这种肢体语言的意思就是我很放松,我对你没有威胁,你看我都打哈欠了,你也不必紧张,偶尔也会是我对你和你的话不感兴趣。
这是一种下意识的肢体语言暗示方式,打哈欠的人通常都没有觉察出来自己有这个意思,然而这又的确是其心理活动的直观反映。所以通常在一方打哈欠之后,另一方很快也会回应一个哈欠,表示我也很放松,你看我也跟着打哈欠了,咱们可以彼此信任。
这真的是一种奇葩的交流,本质上是人在潜意识中的暗示,然而双方可能都不知道他们相互之间已经通过这个动作建立了信任,而且连带着缓解了彼此不熟悉的紧张尴尬气氛。
在熟悉的人之间也会发生这种情况,比如当一群彼此熟悉人聊天的时候,当一个话题被聊的差不多了,大家都觉得没什么新奇的事可以讲时,往往就会有人开始打哈欠了,一个人打了哈欠之后,其他的人就会接着哈欠不断,除非大家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话题,兴高采烈地聊了起来,不然聊天就会在一片哈欠声中结束。
那么为什么人会在潜意识中出现这种肢体动作和语言表达形式呢?实际上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还没有完全解开其中的奥秘。生理学家一般认为是当我们看到他人打哈欠时,视觉上会刺激大脑皮层,然后由神经反射产生的一种本能现象。在心理学家看来,它又是一种由心理暗示产生的模仿现象,也是共处时缓解紧张和尴尬气氛的心理活动在举止动作上的反应,但归根结底是人们社交时建立认同感和摒除紧张感的体现。
从生理方面讲,打哈欠是由于人精神疲乏产生的自然反应,不受人的意识控制,一般在疲劳的时候就会打哈欠,提醒自己该休息了,而打哈欠的作用是通过这种深呼吸来更多地吸入氧气,延续人的精神活动,但是“打哈欠传染”现象却不同,它是一种视觉感官和心理活动下的条件反射现象,它实际上也是一种社交需要,助我们以这种潜意识控制下的肢体语言去处理好一些事情。所以我们很难有意识地控制打哈欠传染的现象,它归潜意识管,除非你真正意识到不能打哈欠,并且时刻控制自己,不然下意识的哈欠就会突然来袭。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青檬情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shiyucn@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