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感情 ,中国家庭关系现状

我的爷爷年轻时参加了地下党,解放后在城里上班。那时候,经常会有一些农村来的亲戚来家里想要寻求帮助。就像《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石光荣,我爷爷每次都是竭力的给予他那些农村的亲戚最大的帮助。这也造成了我的奶奶和我爷爷之间,有时候会因为这些事发生争执。

不过说实话,那个年代,大多都是苦出身,谁家没有一本难念的经。其实不光是我爷爷家,我奶奶家也有很多农村的亲戚。虽然他们两个都在城市里上班工作,但是,那个时候中国人,家里没有几个农村的穷亲戚,那简直都不可能的。所以,这种相互之间的帮衬也是常有的事。

只不过有时候在争论的时候,争论的焦点往往是:你对你们家亲戚好,但是对我们家亲戚不够好。

但是,这也并不是问题的全部,因为还涉及到心理学里人与人之间交往最主要的三种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看清现象背后的本质。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而言,人和人的关系模型主要是以下三种:

  • 第一是自私的基因选择。就是完全出于基因角度考虑,只对与我基因有关,比如说,我的孩子,那么和我的基因有更大的关系,那么我做的一切事情,都优先考虑他。

  • 第二是亲缘选择。就是与我有亲缘关系,有一定基因关系,但是又不是完全相同,比如说你的兄弟姐妹的基因,50%也许相同,双胞胎的基因,100%相同,堂兄弟姐妹基因,25%相同,等等。以此类推,那么,只要有血缘关系,在一个大家族里面,我们都会互相帮助,因为我们都有一定的血缘关系。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文化会讲“家族”。比如说,我们家都是姓赵的,那么姓赵的在当地的农村里面好多家,整个组成一个大家族,你们家也许姓李,如果在农村家族不够大,那我们家族在农村里面就会占有更大的优势,所以,这是一个亲缘、血缘关系的选择。

  • 第三种是互惠、交换关系。就是你对我好,我对你好,我和你之间是为了交换,并没有亲缘关系,也没有基因关系,就是因为我们之间有利益上的交换,所以,我们会在一起,我们会互相帮助。

这三种人际关系模式选择是进化心理学和人类学视角的,使我们人类的一种生存策略。


我继续讲关于爷爷的故事。

大概在我爸爸十岁那年,当时闹饥荒。城里每个人每天都有固定的口粮,而且必须要用粮票去买,有时有粮票也买不到。特别是对于一个发育期的孩子,那是非常能吃的,我爸爸经常感觉很饿。

而那个时候,农村虽然很穷,但因为有地,至少还能种出来一些粮食来。所以,大多数农民们家里都还是有点余粮的。事实上,像关中地区的农村就如同《白鹿原》描述的一样,家里总能存一些粮食,比如红薯、土豆、玉米棒子、杂粮等。

就是在那个时候,我爷爷、爸爸会在城市粮食不够吃的情况下,会去农村要些粮食,比如小米、玉米等回来救济。

人世间之间就是这么奇妙,短短几年,事情就反过来了。变成农村救济城市了。

人之所以在进化心理学中有三种不同人际关系的选择,是因为三种选择都是基于进化中遗传下来的祖先智慧。

接着说我爸爸的故事。有一次,我爸爸放暑假回老家玩,晚上真的是饿极了,问我的祖爷爷要吃的。恰巧那天祖爷爷家也没有东西吃,除非第二天到地里去找。那怎么办呢?

祖爷爷思来想去,就决定去找一个亲戚,这个亲戚家有点远,有好几公里。那时候当然不像现在有自行车、汽车这么方便,得步行着去。所以晚上连夜绕着塬上,走了好几公里山路,好容易到了那个亲戚家,他家余粮也不多,就给了我祖爷爷半个杂粮馒头。祖爷爷虽然肚子也饿,但舍不得吃,他把半个馒头裹到衣服里面。他不能拿出来,否则好不容易得来的半个馒头,万一碰上那个亲戚,被别人要去了就没有了。于是又走了几公里的山路回来,带给我爸爸吃了。估计那半个馒头上全都是我祖爷爷的汗水味。

很多年过去了,我爸爸也参加工作了。

印象里,在我小时候,他和我妈妈也会有一些争论,因为我爸爸也会对他老家的亲戚很好。因为他总记着在他当时肚子饿的时候,老家亲戚给他的半个馒头,特别是祖爷爷走了几公里来回的山路,就为了给他吃了半个馒头,而且祖爷爷饿着都不舍得吃。

故事到了这里,发现点什么吗?

大家可能看过武作者写的一篇文章——《中国家庭的轮回》,关于家族问题,他是从负面角度写的:
具体到一个个的大家族,雄性大家长,常是名义上的,而家族内的统治者,却常常是大母神,如祖母和外祖母,即雄性大家长们的母亲。譬如《红楼梦》的大观园中,贾政是家长,但贾母才是大观园的统治者。
形成大母神的概念,是理解中国家庭轮回的一个关键。
中国家庭的轮回看似复杂,但有一主线:亲子关系,特别是母子关系,凌驾于一切关系之上,所有悲剧都和母子共生联系在一起。传统中国家庭,男性大家长再牛逼,他也得听他妈的。所以中国家庭其实是大母神掌权。
……
用古希腊神话来讲,可以说,中国家庭还处在大地母亲盖亚的阶段,只有母亲与孩子,孩子们都效力于母亲意志之下。欧美家庭则进入了宙斯与赫拉阶段,夫妻关系是主导。

这样的观点太过偏激,所以在这里,我想让大家看到是中国家族的另一面,那些正面的、积极的东西。

中国在文化传承上有一个家庭体系,在这个家庭体系里,的确有时会产生人和人之间互相不满,甚至人和人之间还有互相伤害。因为无论是动物世界还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国家,人是群体动物,聚集在一起自然就会有群体压力。人作为一个社会动物,即使脱离了大家族,也同样要面对社会人际的伤害和压力、矛盾冲突,这个人类社会的本质决定的。但大家族存在的本身,是一个民族在文化传承中的选择。之所以有这种传承,所有文化中传承出来的东西,一定是应对当时的生活状态的最佳策略。就像中国的节日,大多都和祭有关。以祭悟道,这是中国人的智慧。清明是春祭,中元是夏祭,寒衣是秋祭,大年是冬祭。而一切祭的背后都是中国家族文化的传承。所以,这其实也是一种智慧的遗留物。

问题在于,我们现在怎么去对待曾经发挥过作用的智慧遗留物?怎么样去对待中国家族中传承下来的东西?哪怕在轮回中有些东西使家庭成员间不满,但是,它一定有它积极的一面。

不管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不管是怎样的改革,怎样的异变,它将延续不变,这是中国社会的基石。

葛优也曾说过:中国人习惯把名字放在后面,把姓氏放在前面,以表示对祖先的尊重,而美国人正好和我们相反,他们习惯把名字放在姓的前面,以表示对自己的尊重。

关注小明的两个原创头条号。《赵小明心理团队 》与《心伙伴》~被头条网评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类专栏。

赵小明丨央视财经频道特约心理专家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青檬情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shiyucn@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shiyucn@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