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应该理性还是感性

蛮有普遍性,而且微妙而深刻。

人作选择不能老是非此即彼;

理性与感性是对立统一的。

在我的头脑里尽是感情模块。感情之于人,是脱不掉,除不尽的。而且,还不能过分压制。

这些感情模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感性类模块,一类是理性类模块。

两类感情模块在人的头脑里,氤氲激荡,叫人坐收造化之功;

人性,是理性类感情模块与感性类感情模块相互挤兑、争斗后,达成的妥协结果。

人性是感情性的,其实质是感情。

“理性僵直”的结果是,人患上神经症;

叫人于内卷化中,去神散、内耗,归于成长失败。

人性又是妥协性的,是“斗争的艺术”。

人必须得有妥协的理念。

人必须得尊重自己的感情,尊重自己头脑里所有的感情模块。

人的精神家园不是两类感情模块,你死我活,永恒博斗的战场。

《中庸》思想的精髓,正是这一妥协的理念。

人在其生活中,终究是得要学会、并善于“感情斗争”才行的。

前几天我才回答了一个关于“诗和远方”与“苟且”云云的问题。

意义很相近,资以附上。

(附)

现代人搞去搞来,咋还不如古人了呢?

干嘛要把“诗和远方”与“苟且”分别得那么凶,搞得格格不入呢?

它们可都是生活呀。你能说坐马桶大小便与阅读、思想不是生活?

人与物质、精神、灵魂打交道,都是生活。

古人观察、“格”物,一脉相承地始终站在生活的立场上,认为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

即,古人坚持着整体性存在的原则。无论干什么都注重、讲求人与事物的同一性。

与动物不同,人是思想性超越性的存在。但人也不能丢掉基础,忘却初心不是?

是,古人生产力水平低,受时代局限,感知力不强,文明程度不高。

但,这是后来人丢弃生活之底,去过度创新的理由?

后来的人,聪明反被聪明误,“过度创新”创出个所谓生命个体来,闹起了独立。

人的独立性最讲分别,我称之为“个别”。个别的底层逻辑就是阄割、割裂,进而矛盾。

这样一来,人还会有好?

结果,人异化成生命个体后,自我被生命伦理所把持,不得不放弃生活,由一个感知者变为一个生存者。

生存,就是矛盾。(这是由逻辑注定的)

生存者看“诗和远方”与“苟且”,不矛盾才怪!


争鸣而已,昌明为要。

谢谢你的问题,也谢谢你。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青檬情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shiyucn@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shiyucn@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