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心理测试都很准是什么原理

心里测试可能显得很准,这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似准非准,都是模棱两可的语言,让你自己硬往身上套,这叫“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是心理学中最著名的效应之一,又称福勒效应,也有人将其列为暗示效应。

简单来说,人很容易认可一个一般性的描述,并把其套用于自身,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换句话说,就是一顶戴在谁脑袋上都合适的帽子。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自己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随时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因此要借助外界信息来评估自身。在评估过程中,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导致自己不能正确评价自己。

这个外界信息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这就是从众心理。人无法客观自我知觉,习惯于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导致从众心理的产生。

因此,越是从众心理严重的人,越容易掉进巴纳姆效应陷阱的坑,认为巴纳姆效应说得很准确。

说白了,就是自己不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别人说你怎么样你就信了。说得高大上一点就叫暗示效应、巴纳姆效应,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没什么主见。

绝大部分心理测试,都是巴纳姆效应的套路,见怪不怪了。

第二种,真正准确的。

只不过,这种“真正准确”是有限度的,不会特别精细。

这就是心理学的来源——废话,心理学要是不准,还学心理学干什么?!

这种情况,是通过一个人的言行,来解读其潜意识中的基本冲动,或者说基本需求。

比如说,你见到、闻到美食流口水,那你肯定是馋了想吃;看见美女帅哥就想跟人家恋爱滚床单,那你肯定是发春了;看见钱了眼珠子瞪得溜圆,肯定是羡慕嫉妒——这也是心理学。

只不过,真正的心理学不仅仅这么浅薄,还可以通过更细微的事情来解读其人内心。比如,我昨天通过“微信拉黑”解读的“内心潜在暴力”,这就是心理学。这方面,心理学当然可以做到很准。废话,心理学就是干这个的,本职工作能完成不好吗?

但是我也说了,这种解读,只是大方向上很准,但无法很细致,它是有极限的。

大方向上为什么很准?

答案也很简单,因为人的基本欲望和需求就那么几个,由此衍生的心理倾向虽多,然而只要抓准大方向,这就叫顺藤摸瓜,保证不会出错。

虽然说人心万变,但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怎么变,都是建立在几个基本欲望和需求之上,如果连这都做不到,那心理学就白学了,就成为只懂理论不懂实践的废柴了。

心理测试准与不准,首先要明白其实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所谓正规的心理测试;一类是,坊间七大姑八大姨、互联网上趣味测试。两类之间的起心动念、理论基础有相似的地方,但对结果的把控和专业程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对于专业的心理测试是由大量实验数据采集的结果,相对准确度是比较高的,但也并不是百分之百。这个跟受测人的心理环境有非常大的关系,前提是受测人必须主动配合测试过程。如果受测人处于抵触或反抗情绪之中,或者有意隐瞒真相,那么实际测试的结果准确性会大幅降低。

并不是所有的心理测试都很准,甚至是一点都不准。尤其是网上一些趣味测试,有的就一道题,就想测出人的心理是完全不可能的。

其次,经过标准化过的心理测试(标准化问卷),结果就比较准,比16PF,OPQ,MMPI,等全球通用的一些心理问卷,都是经过严格检验过的测试工具,只要认真做,结果就很准,但也不是100%的,都做不到。

作为一名专业从事心理学相关工作的人员,根据自身之前的学习经验,其中有门课叫“心理测量学”,真正的心理测试是很严谨科学的,会用大量的数据做支撑,反复验证量表的信效度,这样的心理测试才能作为应用的测试量表。

因此建议网上的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心理测试只能作为参考,不能尽信。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青檬情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shiyucn@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shiyucn@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