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试能测出抑郁症吗

| 来访者:你好,是渡仁吗?

| 小渡君:是的,有什么可以帮助你的吗?

| 来访者:我做了个测试,结果说我是抑郁症,所以就联系你们能不能做咨询呢?

| 小渡君:是在什么地方测试的呢?

| ······


几乎每天都会有来访者咨询到,自己在网站做了一些测试,测试结果显示自己是“强迫症”、“抑郁症”等等,前来寻求帮助。

通常对一个症状的判断,除了使用科学的量表(测量量表的来源是专业且权威的,并且使用率较高)还有一个维度很重要,就是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判断。量表更多的是被测者的主观判断,心理咨询师则从专业知识和咨询经验来判断。

所以在确诊之前,建议不要给自己“贴标签”。

关于抑郁症: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包括心境低落,对身边的事物和活动失去兴趣和愉悦感,活动明显减少,几乎每天都感到疲劳或精力不足、失眠或睡眠过多,很难集中注意力,不断自责、内疚,觉得自己毫无价值,可能会有自杀倾向等等。具备其中一定数量的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就可以被诊断为抑郁症。

如果你通过其他测试,或者觉得自己(朋友、家人)目前的状态有抑郁倾向,建议尽早的进行干预,如果对方愿意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来处理,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如果对方不愿意,则需要家人和朋友更多的陪伴和支持。

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们有些难以判断的,就是“隐形抑郁”又称“微笑抑郁”,很多人一辈子都在掩饰或隐藏他们的抑郁。这种有隐性抑郁的人有时会掩盖他们的症状,像演员一样,戴着“开心”的面具。

他们试着通过掩藏自己的真实感受来对付抑郁这只“大黑狗”。这种方法是很多人从小就要学会的——“我们不谈论自己的麻烦,也不让别人为难”。

隐性抑郁的人通常不想承认他们感受到的抑郁有多么强烈。他们坚信只要能够继续生活,抑郁就会自动消失。

但对大多数人而言,那样生活只是继续忍受着悲伤和孤独。当我们的家人或朋友遭遇并试图掩藏着他们的抑郁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信号来发现这种隐性抑郁。

1 睡眠或饮食习惯不同于往常。

当一个人的睡眠或饮食习惯改变时,这通常是一个“有麻烦”的信号。睡眠是身体健康和精神愉悦的基础。当他们每天失眠或睡得太多时,也许他们已经有了隐性抑郁。

有些人则通过暴食或酗酒来平复他们的感受。暴食能使抑郁的人感到饱胀,从而减轻他们对内在空虚的感受。

饮酒则会帮助他们忘记伴随抑郁而来的悲伤和孤独。有些人则刚好相反,他们会丧失所有对饮食的兴趣,因为这些对他们没有意义,并不会让他们快乐。

2 有一种被迫的开心,并常常为缺席找借口。

我们都见过“强作欢颜”的人,我们每个人也都有着带着面具与人交往的经历。我们用面具应对各种同样带着面具的人。

隐性抑郁的人的面具是“开心”,但他们实际上非常不开心,而他们假装开心很累。

这也是有隐性抑郁的人通常会尽可能地回避所有“非必要”交往的原因。他们总是会很快地找到借口,不和别人一起出去,不一起进餐或不来见你。

要发现“开心”面具下面的隐性抑郁可不容易。有时我们仅仅能从他们某个真诚表达的瞬间或交谈中的“冷场”抓住一鳞半爪。

3 比往常更喜欢谈论高深的话题(如哲学等)。

当你终于有机会和有隐性抑郁的人交谈,你会发现你们的话题开始偏离往常,而向哲学这样高深的方向转变。

你们可能开始谈论生命的意义或他们的人生意味着什么。他们有时会很开放地接受“伤害自己”,甚至“死亡”的想法。他们会谈论如何追寻幸福或对更好生活的向往。

这类话题通常是一个信号,表明他们正在和他们内心的那些不敢示人的黑暗想法进行拉锯战。

4 可能会哭着求助,但又马上退回原有状态。

有隐性抑郁的人同时也在和隐藏抑郁这个行为做着激烈的斗争。有时,他们太累了,就放弃了继续掩盖他们真实的感受。

因此,他们会对别人谈到那些抑郁的感受。他们甚至还会预约医生或咨询师,有些人甚至会进行一次面谈。

但是,当他们第二天睡醒起来就会意识到他们已“走得太远”。因抑郁而寻求帮助意味着承认他们真的抑郁了!

这种承认是很多人拼命去掩盖,不能接受的。他们不允许别人看到自己的脆弱。

5 比往常更加感性。

有隐性抑郁的人通常比往常更加敏感,更加情绪化。比如,向来看电影或电视剧不会哭的人,突然在看电影或电视剧的时候开始哭泣;或者平常不爱生气的人突然对前面“插车”的司机破口大骂;或者从不甜言蜜语的人突然说他们爱你。

这是因为抑郁的感受已经把他们填满了,其他的感受或情感他们再也装不下了,很容易就溢出了。

6 乐观看法会比往常少。

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作“悲观现实主义”,而且,科学实验证明了“悲观现实主义”确实存在。抑郁的人实际上会更加现实地认识他们周遭的世界以及他们对世界的影响。

希望受到困扰的人在看了那么多关于抑郁的文章之后,也准备好了鼓起勇气去解决问题,找回自己的人生。或者,还有的人准备好了通过学习去试着帮助身边的Ta。

愿心理学滋养每一个心灵。

关于“隐形抑郁”部分,摘自微信公众号“渡仁心理”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青檬情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shiyucn@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shiyucn@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