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的《江雪》与白居易的《夜雪》,都堪称是唐诗中的精品。但两相比较,柳宗元的《江雪》更为大众所知,传播饱和度更高。
首先,我们来看柳宗元的《江雪》写的是什么。
江 雪
柳宗元(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短短二十字,却给我们生动地描述了这样一幅清冷孤寂的江乡雪景图:所有的山上,飞鸟全都飞走了;所有的路上,看不见一个人影。江上的一叶孤舟,一位披着蓑衣、带着斗笠的渔翁,在漫雪飞舞的江上,独自一人垂钓着鱼儿。
那么,这首诗它美在哪儿?
唐朝诗人王昌龄在他的《诗格》中说道“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贝得其真矣。”
柳宗元的这首《江雪》,就很好的体现了“三境”,在物境上,诗歌向我们呈现了一座座没有鸟儿的山,一条没有人烟的路,以及漫雪笼罩的江,给人以很强的画面感。在情境上,他用“千”座山、“万”条路、衬托了一叶孤舟的“孤”,渔翁独钓寒江雪的“独”,反衬对比感非常分明。在意境上,他对孤舟蓑笠翁的同情与悲悯,在带给我们强烈共鸣感的同时,也反应了诗人对底层人民坚强生活的敬畏。他不仅给我们绘制了一幅凄美的画,也用寥寥几字塑造了一个无人超越的渔翁形象。在韵律上,诗歌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工整无暇。为历代文人交口称绝。
白居易的《夜雪》又写的是什么呢?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也是二十字,大意为:在一个天寒地冻的晚上,突然被寒冷冻醒,惊讶地发现被子和枕头非常冰冷。抬眼望时,只见窗户被映照亮亮的。再仔细一看,原来夜空正在下着大雪,把院落里的竹子都压断了,不断传来断竹的声音。作者从触觉冷入手,继而是视觉看到的“窗户明”,再到心觉“知雪重”,最后用听觉的倒装方式解答知雪重的原因“时闻折竹声”。整首诗非常细腻,动静相宜,清新淡雅地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意象世界。给人以寻常而又不平常的妙感,构思精巧,曲折有致。 被誉为可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相媲美的唐诗小品。
《江雪》与《夜雪》两首诗相比,柳宗元的《江雪》更为人们所熟知,所喜爱。就我个人而言,亦如此。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群山中的鸟儿飞得不见踪影,所有的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r
这是柳宗元因为改革失败被贬到永州后所作,当时的永州是个荒僻,人烟稀少的地方。柳宗元自从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夜雪》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译文:实在惊讶今夜的寒冷,被子枕头竟然冰凉,又见窗外一片通明。夜深了,知道这是外边下了大雪,雪越下越大,不时听到厚厚积雪压断树枝的声音。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青檬情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shiyucn@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评论列表(0条)